查看原文
其他

2019跨学科生态保护学习小组招募 | 与“我”对话自然保护

高煜芳 小象君 Elefam 2021-10-13


世界很复杂,因为我们的心理图式不够复杂。


我经常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们讲,成年人的成长不是往心灵的容器里添加更多的信息,而是要改变心灵容器的形状,也就是要转变理解世界的方式。我们需要学习如何思考,但更重要的是思考我们是如何思考的。

图|真正的学习不是改变我们所知道的东西(往容器里添加更多水),而是改变我们知道的方式(扩大容器的体积或改变容器的形状)。


生态保护是一项“自然—社会—文化”的综合议题。说它是自然的,因为它涉及到野生动植物种、栖息地和生态系统等生物物理层面正在发生的变化,这也是最容易为保护工作者所体察到的问题的表征;说它是社会的,因为绝大多数问题都是由于人类个体或者群体的决策所带来的行为导致的,在这背后其实是权力、财富、名誉、德性、知识、技能、友爱、健康等各种各样的人们所追求的价值资源和关系在社会上的创造和分配,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社会制度和规范;说它是文化的,因为生态保护根本上关系到人们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关系的认识,这些认识时刻左右着我们的思考和行动,尽管我们对它们的存在和影响力往往缺乏足够的觉知。


而且,自然、社会和文化这三个层面总是相互作用,彼此交融,不断变化,构成导致保护问题产生的、每一个保护工作者都无法回避的特定时空情境。

图|这8种价值代表着人们为了获得某种满足而努力追求的人类关系。你在追求什么?对你来说,哪些价值是目标,哪些是手段?


我曾经抛出过这样的问题,“旧的一群人走了,新来的人又开始重蹈覆辙。每一拨人都在这个过程中迷茫、学习、成长、寻找生命的意义。虽然我们个人得到了锻炼成长,因此收获了知识、技能,甚至名誉、财富和权力,但是我们真正帮助解决问题了吗?我们真正在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越走越近吗?

 

我们可能会说,生态保护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因为新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然而,很多所谓新问题其实本质上还是老问题。问题没变,这是最大的问题。我想,突破认知桎梏的一个关键,在于理解这个被复杂的“自然-社会-文化”情境所裹挟着的“我”。“我”是什么?我的性格、身份认同、教育背景、生活经历和世界观如何影响我对生态保护的看法?我和我所在的机构在自然保护项目中扮演什么角色?面对充满了各种价值判断的保护问题,我们的立场和原则是什么?我希望看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怎样的状态?我为什么会如此思考?……这个夏天我们想要和你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我”和生态保护的关系。

 

 

  “跨学科生态保护”学习小组 

 

去年夏天,我和赵维洋一起组织了第2期的“跨学科生态保护”学习小组(昵称“土豆班”,原名“社会与自然资源学习小组”)。为期10周的时间里,我们和8个同学一起精读了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学院的苏珊·克拉克教授(Susan G. Clark)编写的《政策过程:自然资源专业人士实用指南》(The Policy Process:  A Practical Guide for Natural Resources Professionals),以及保护生物学、环境人类学、政策科学等领域的30篇经典论文


同学们散布在世界各地,有的已经在自然保护行业工作多年,有的在做博士后或博士研究,也有的才刚刚开始硕士或本科学习。每周六我们通过Zoom网络会议平台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如何利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分析框架来整合不同学科的视角,充分考虑人群互动的社会过程、决策机制和价值诉求,反思自我的立足点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以一种更加全面深刻的思维方式来分析现实世界复杂的环境问题。关于学习小组的更多信息,请参考文章“我们科学家不知道如何做到”


图|在所有已知的促进不同知识整合的跨学科元分析框架中,最为全面也最为深奥的可能是政策科学(Policy Sciences)。政策科学既是一门关于社会结构和功能的理论,也是分析复杂的社会公共问题的一套方法。它由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哈罗德·拉斯韦尔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并在五六十年代不断发展完善,其诞生的首要原因是为了应对由于知识片段化所造成的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困境。©The Policy Process


- 往期学员反馈 - 


 

四千米高原的夜晚,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牛粪的气息。我们艰难地举起手机,微弱的电波将我们与世界各地的学习小组成员相连。电话中同学们讨论着拉斯韦尔和后实证主义,帐篷外不时传来狗和牦牛的叫声。理论和实践,知识与行动,那些我们原本用来划分认知体系的界限,在这里变得渐渐模糊。如果说年保玉则的维儿巴在地保护实习是一种由情景转变带来的反思,那么政策科学的学习则是用系统的框架来认识自我、社会与环境。


—— 房家宁,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参与学习小组的短短两个月让我深深感触到“自然保护”,乃至当今世界面临的任何自然/社会问题,远比常规认识中的想象要复杂得多,也远不是单一学科知识足以解决的。能与来自各个领域的同学共同讨论、打破各自的认知局限,更加“以问题为导向”地训练自己的思维方式,共同向着更为理想的世界努力,是一件非常激动人心的事。


—— Emma,新西兰,梅西大学


 

通过学习小组,我对政策科学和政策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帮助我在看待问题时能更全面更深入的去思考。学习小组之后组建的“土豆班”交流群让很多不同专业但都心系环保的朋友们能一起讨论感兴趣的话题。不同的背景和知识面让交流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土豆班也带来了很多机遇,比如我现在参与的三个与野生动物非法贸易相关的课题研究。


—— 王易孚,英国,剑桥大学


 

跨学科自然保护框架和我们从小到大接触的各种各样的“模板”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改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结论”的二元思考模式,打破了学科的壁垒,警惕我们注意日常生活中左右我们行动的偏见和预设。这样的框架,不再是禁锢我们的枷锁,而是一种多元的思考范式,在复杂而莫测的现实社会中,帮助我们结合具体情景分析社会互动过程中不同群体的价值需求,提出最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 凤羽桐,中国,南京大学


 

这两年各处跑的时候,行李里常会装上本高学长送给我的《The Policy Process》, 感觉里面有很多事情的答案。从好奇保护,实地参与保护,到现在读保护的硕士,会发现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有时候不仅在于数据和科学,更在于政治和观念。土豆班是促人思考和碰撞的场,从短时间的密集学习,到长期且时不时全天候的讨论,简直是一路宝藏。


—— 李雨晗,英国,牛津大学

 


- 2018年学习小组微信文章 - 


  1. “我们科学家不知道如何做到”

  2. 飞越太平洋的保护之路

  3. 来自刚果盆地的启示

  4. 全民最幸福的国家,如何做自然保护?

  5. 人类学家眼中的“原生态”困局

  6. 一心能不能“二用”?自然体验会冲击社区保护“本业”吗?

  7. “如果没有外来文化,就不需要保护环境了”

  8. 藏区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坚持18年的秘诀何在?

  9. 当地人如何看待“社区保护”

  10. “社区保护”和它的远方表亲

  11. 以史为鉴,社区保护的“政治学”


- 2018年土豆班做了什么?- 


  • 邀请来自不丹王国、刚果金、澳大利亚、香港和中国大陆的6位专家进行线上讲座

  • 撰写或概译与“社区保护”相关的系列微信文章11篇,阅读总量近2万

  • 在中文期刊上发表了两篇文章:“基于策略科学的跨学科自然保护”(《中华环境》2018年11期)和“社区自然保护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自然保护的启示”(《科学》2018年第6期)

  • 开展4项关于野生动物非法贸易的课题研究,即将于今年7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的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上与国际自然保护人士汇报分享

  • 8位维儿巴志愿者为青海果洛的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提供远程和线下支持

  • 帮助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申请获得50多万项目资金

  • 帮助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发表近50篇微信文章,阅读总量约14万




2019年学习小组

 

今年夏天,我们打算继续组织第3期的“跨学科生态保护”学习小组现公开招募学习小组成员6名。和往年不同的是,我们增加了实地参与保护实践的环节,具体见下文学习安排。


- 学习安排 - 


1)线上课程:计划10周,从6月上旬持续到8月中旬,每周内容包括课前阅读(2-3篇中英文献,以英文为主),线上2小时分享交流(具体时间待集体讨论后确定),课后交流、反思和总结。每周我们还将请一位同学负责整理线上交流碰撞出的想法和见解,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和更多自然保护工作者分享。

 

2)团队项目:每3位同学将组成一个小组,自主设计研究课题,在未来一年内共同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将有机会在国际自然保护大会上分享研究成果,在中英文期刊共同署名发表文章。

 

3)志愿服务:学习小组作为一个团队将为青藏高原的三家在地的自然保护草根组织提供为期一年的远程支持,平均每周投入时间不超过3小时。同时,尽可能抽出1-3个月的时间前往青藏高原参与这三家机构的在地保护项目。具体时间和地点待与三家合作机构沟通协调。这三家机构分别是: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甘加达里加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 课程计划 - 


时间

学习内容

分享者

第1周

(6.1-6.7)

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自然保护

内容:自然保护的复杂性、情境和个体能动性

案例——从草根组织到联合国:多重视野下的自然保护

高煜芳、

赵维洋

第2周

(6.8-6.14)

“我”和自然(1)

内容:自然保护的科学基础、不同人眼里的自然、实证科学的优势和局限

案例——冲突或共存:青藏高原的人与大型猛兽

高煜芳

第3周

(6.15-6.21)

“我”和自然(2)

内容:问题定义和解决问题、身份认同、科学家的角色

案例——被遗忘的生命:不丹王国的兔狲

Tashi Dhendup

第4周

(6.22-6.28)

“我”和社会(1)

内容:视角、社会互动过程、价值观、动机和行为改变

案例——盲人摸象:大象保护和国际非法象牙贸易

高煜芳

第5周

(6.29-7.5)

“我”和社会(2)

内容:社会规范、决策过程、科学传播的利与弊

案例——科学和漫画:印度的人与豺的冲突

Arjun Srivathsa

第6周

(7.6-7.12)

“我”和文化(1)

内容:象征、意义、生命体和环境、立场和原则

案例——扎西桑俄×高煜芳:“我”和自然保护

扎西桑俄、

高煜芳

第7周

(7.13-7.19)

“我”和文化(2)

内容:不确定性、文化改变与社会变革、传统和现代

案例——从杀生到护生:肯尼亚马赛人和狮子的恩恩怨怨

Resson Kantai

第8周

(7.20-7.26)

不同视角的整合

内容:共同利益、自然-社会-文化、关于决策的决策

案例——高墙之内:南非的野生动物保护策略

Andy Lee

第9周

(7.27-8.2)

小组课题报告(1)

成员3名

第10周

(8.3-8.9)

小组课题报告(2)

成员3名


- 分享嘉宾 - 

Tashi Dhendup:不丹王国的森林项目官员,同时也是不丹森林和公园管理局下属的乌干旺查克自然保护和环境研究所的研究员,主要关注濒危物种保护,尤其是老虎和兔狲。他是IUCN 猫科动物专家组的成员,美国国家地理的探险者。


Arjun Srivathsa:来自印度的野生动物专家、漫画师,主要关注大型食肉动物,比如熊、豹和虎的保护,擅长利用卡通漫画来做野生动物保护的科学传播。多年在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工作,目前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博士候选人,课题是印度豺的保护生物学研究。


扎西桑俄:青海省久治县白玉达唐寺僧人,藏传佛学堪布。2007年创办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带领当地老百姓监测野生动植物、湿地和气候变化,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以影像、图画和文字等多种方式倡导年保玉则及其周边地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Resson Kantai:肯尼亚保护组织Ewaso Lions的副主任,致力于促进肯尼亚北部的桑布鲁部落和狮子的和谐共存。她是英国牛津大学硕士,曾经在大象保护组织Save The Elephants工作多年,在中国宣布全面禁止象牙贸易的当天递交辞呈,然后加入了Ewaso Lions。她还是肯尼亚全国自然保护同盟的董事会里最年轻的成员。


Andy Lee: 香港大学生态学本科,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硕士。研究经历丰富,曾经参与的课题包括:香港沿海海豚的种群生态学、南非的大象保护、珠峰地区的人与雪豹冲突、亚洲的野生动物非法贸易等。目前研究重点是南非的保护地和野生动物保护政策。


- 学习小组召集人 - 

高煜芳:北京大学生物学本科,耶鲁大学环境科学硕士,目前在耶鲁攻读保护生物学和文化人类学联合博士学位。自2008年以来,先后在多家机构参与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研究和保护;曾任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环保组织的顾问和美国落基山脉保护协会的客座研究员,足迹遍及亚洲和非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关注议题包括国际野生生物非法贸易、人与野生动物共存、濒危物种保护、自然保护人才培养等;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并获得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卫报、科学美国人等诸多国际主流媒体的多次报道。2016年被提名获得美国国家地理新晋探索者奖和英国玛什陆地自然保护领袖奖;2018年被授予耶鲁大学公共学者奖。


赵维洋: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学院环境管理硕士。世青-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3)中国青年代表。曾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国际组织中多个区域办公室及国家办公室工作。参与组织、研究及协调多项中外生态环境领域的合作项目; 包括中越海洋生态保护管理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合作、评估中国渔业政策在带路国家合作中的优先事项、2017联合国海洋大会等。硕士课题关注中国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相关研究。研究成果受邀在耶鲁大学及剑桥大学做大会报告。现在联合国工作。



申请须知:

1. 免费,但是我们希望学习小组的成员们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申请项目、开设面向高中生的线上生态保护课程等其它形式来筹集一定的活动经费,为自身成长和在地保护机构提供支持。比如,这是去年部分学习小组成员以及为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提供支持的“维儿巴”志愿者们正在做的事:维儿巴|致想从事自然保护的酷酷的你。若经费充足,我们还可能会组织一趟出国游学考察。


2. 不限学历、专业、年龄,但通过过往的学习、实习或工作经历等,对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野生动物保护,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有志将其作为毕生事业。


3. 保证有足够时间投入到每周的阅读、线上分享、课后交流、志愿服务


4. 由于每周阅读大多为英文,若干次线上交流纯英文进行,因此需要具备足够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

 

报名方式: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于2019年4月22日之前填写申请表格进行报名。初步筛选通过的小伙伴,我们会进行简单的微信电话面试,最终结果我们会在5月1日之前通知大家。

如果有任何与申请相关的问题,欢迎发送邮件至2892516902@qq.com (邮件主题请写明“申请2019学习小组-姓名”)进行咨询。





🐘扫码关注北美小象君🐘

{ 点击导航栏精彩文章查看以下内容 }

自然保护职业 | 100个人的动物星球专访

动物福利&权利 | 纯素生活 | 农场动物

野生动物 | 伴侣动物 | 逗比科普

- for a planet of all -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